前蘇聯優等生烏克蘭的沒落

烏克蘭現在的通貨為荷林夫納,於1996年9月導入。獨立之後原本是使用烏克蘭庫邦(又譯為卡爾伯瓦聶茲),在引進荷林夫納時以1荷林夫納兌換10萬庫邦。由此可知,導入荷林夫納新制是為了貨幣改值的目的,可以想見當時經濟的混亂程度。

結果導致,烏克蘭經濟從1991年到1999年之間不斷持續負成長,這段期間的實質GDP更減少了6成(圖2)。曾經是蘇聯優等生的烏克蘭經濟,受到東歐民主化運動與蘇聯解體的環境變化影響,就如同文字所述的「沒落」了。而烏克蘭無法克服這道門檻,時序進入2000年。

圖2 烏克蘭實質GDP的變化
(出處)世界銀行

進入2000年,烏克蘭經濟終於步入軌道。主要動力雖然來自於個人消費與投資建設,然而從國外流入的資金才是真正刺激金融面復甦的推手。個人借貸以汽車與住宅貸款為主,在固定匯率制下,利用匯率較低的外國貨幣來執行,最主要的供給銀行為歐系銀行。

但非常可惜的是,2008年秋天發生世界性金融危機,造成資金回流,荷林夫納的匯率暴跌。當初用外幣借貸的開始債務無力償付,債務不履行的狀況不斷發生。迫使陷入國家財政危機的烏克蘭,在隔年的2009年向國際貨幣基金(IMF)請求金融支援。
 
獲得IMF金援的條件,就是在削減開支的同時,必須對年金、醫療、教育等分野做出結構性改革。但是,不穩定的政治環境卻要做出實際性的改革不僅非常困難,反而還會造成烏克蘭社會跟經濟的混亂。針對這點,我們不得不說遵照歐洲規則的經濟援助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

然而,烏克蘭並沒有找到替代個人消費與投資建設的振興手段,經濟再度陷入低迷。國內政治情勢並無好轉且持續混亂,經濟重建遙遙無期。在這樣的情勢下,俄羅斯在2014年2月發動對克里米亞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