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蘇聯瓦解而備嘗艱辛的烏克蘭

烏克蘭在蘇聯時代是位於最西邊的國家,與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等許多國家相接。由於烏克蘭位於西歐諸國、前共產世界國家與蘇聯之間的「中間地帶」,從戰略性觀點來看,當時的蘇聯勢必優先讓烏克蘭進入工業化。

工業化開展當中,特別受到重視的是軍需、航空宇宙產業。負責蘇聯火箭設計的楊格爾南方設計局(Yuzhnoye Design Office)、負責製造的南方機械製造廠(Yuzhmash)、製造航空飛行器的安東諾夫公司等都是代表性企業。為了讓蘇聯與前共產世界國家所需的軍需用品與航空器能夠快速供給,蘇聯全力發展烏克蘭的重化工業。

而當人們提到烏克蘭,定會令人想起1986年的車諾比核電廠事故。車諾比核電廠在過去,負責供給前共產世界的東歐諸國電力能源。換句話說,在當時,車諾比無疑是全球最大的核電廠,而這一事實也反應了烏克蘭在蘇聯時代當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對當時的烏克蘭來說,1989年的東歐民主化運動與1991年的蘇聯解體,也代表著這種供需市場的崩壞。雪上加霜的是,當初為了與北大西洋公約(NATO)相抗衡而成立的華沙公約組織(WTO)也同時解散。前共產世界軍事同盟的解體,為持續到今日的烏克蘭經濟混亂開啟了序幕。

由於蘇聯解體而獨立的烏克蘭,採行總統制,與其他共產國家一同放棄了計畫經濟而試圖導入市場經濟機制。烏克蘭雖然也與其他共和國相同,完成了「體制轉換」,但憲法的制定卻遲到1996年才完成,在共產世界當中屬於政治情勢相當混亂的國家。

在如此混亂的政經情勢當中,許多產業遭到財閥壟斷,連帶影響導入改革市場經濟政策的速度。另一方面,烏克蘭最大出口國俄羅斯的經濟面臨「轉型期蕭條」,讓這個國家的外需產業發展也受到阻撓。結果造成了烏克蘭必須經歷比俄羅斯還要嚴重的「轉型期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