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各國一連串的動作,是在中美兩大霸權的爭鬥上,再加上碳排這個催化劑所造成的。更可以說,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機,導致全世界的供應鏈縮小,從危機管理的面向來看,也促使提高本國或者鄰近地方的採購比率。

二次世界大戰後,自由貿易在全球掀起旋風,也到了風向開始改變的時機了。近來的變化並不是暫時性的,反倒很有可能將會成為往後數十年的主流趨勢。若是封閉經濟的趨勢不變,在已開發國家當中享有最多自由貿易優勢的日本,將面臨巨大的風浪。

享有最多自由貿易優勢的日本

日本在過去,受惠於美國旺盛的消費與市場自由經濟的理念,能夠在美國市場上自由的販售商品。即便因為日本商品佔有率的增加,讓許多美國人失去工作,但美國人依然將市場的公正與開放視為最優先,甚至可以說讓日本企業不愁找不到買家。

另一方面,中國為了生產吸引美國市場的商品,而需要日本製造商的零件或是技術。從結果上來看,就是日本在美國與中國兩個市場,都能夠自由的販售商品。日本的製造產業可以說是在中國與美國的進口支持下而蓬勃發展,但這兩個巨大的市場現在卻開始關閉

今後為了在中國與美國販售商品,日本製造商必須直接對當地做投資,實際上也非常有可能被要求企業在地化。但是不管在當地建設多少工廠,所產生的就業機會都在當地,日本企業只能獲得間接的利益分配。由最近各國的動作上來看,對依賴國內生產的部分製造商來說,無疑是致命的一擊。

多數日本製造商,從成本因素考量轉移到工廠現地法人化方向。而顯示財政盈餘的日本企業,大部分都是因為從海外現地法人記入利息收入或者利益分配之後的結果。然而,目前的情勢可能還會繼續加速。筆者從過去就主張,日本為了經濟成長,必須要將重心轉移到國內市場的內需主導型經濟上。而現在,更是刻不容緩。

(有興趣轉載文章內容的台灣媒體,歡迎來信聯絡 info@jbpress.c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