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當中,被害女童滿身是血的被送到醫院的鏡頭、臉部猙獰的縫合傷口(當然是特殊化妝)、天真爛漫的表情等,連筆者在觀看時,也受到那些畫面與聲音的影響而情緒激動。

而這些畫面,與「趙斗淳刑滿釋放」的新聞畫面交互剪輯,大量在網路上傳播。

放任這些影片不斷的在網路上到處流竄,觀眾自然就會產生反感的情緒,轉而將憤怒集中在兇手身上,可以預料這勢必將會引發「殺了這傢伙」,此類私刑正義的騷亂。

這是一種「宣傳手法」,亦即以煽動、鼓譟為目的,這與過去的新左翼不斷散佈傳單的行為,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介於編造劇情與寫實記錄之間

筆者在過去曾經負責參與過某個電視節目(基本上是一個「沒有節目名稱」的古典音樂節目)的製作,所以能夠以自己當時的經驗來評論上述狀況。

之前提到的「字幕標註」,就是在畫面標上「此影片基於真實事件改編」中的「改編」部分,若是用比較極端的說法,其實就是「創作」了。

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大部分的觀眾以為是真實畫面的部分,卻以「電影畫面」去替代,讓觀眾的潛意識受到刺激,在理性恢復之前激發感性的一面,讓情感引導人們做出後續的反射動作。

此現象與筆者從《再會了,silent navy》(2005-2006)一書中,一貫強調的基本概念能夠互相連結。

在日本,若是有將電影混剪真實報導的情況出現,就會被視為具有「置入性」,而受到新聞道德上的質疑,進而影響贊助商的贊助意願,對節目來說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在過去,日本也曾經出現「觀光客破壞珊瑚礁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事件,然而卻被發現日本記者也曾經參與在珊瑚礁上塗鴉。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筆者對當時受到處罰的新聞媒體,還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