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鳥型」、「夜貓型」這組用語,其實應該加上「工作效率提升時段」的含意在當中。原本應是探討早上跟晚上,哪一個時段大腦最清醒,但這個問題的本質落在生理時鐘周期的長短上。

結合前述生理時鐘周期其實是受到遺傳因子影響,單靠本身努力想從夜貓型變成早鳥型,是相當困難的事。

事實上有研究指出,與成人相比國高中生的睡眠時間較長(即指夜貓型),與其將課業集中在較早的時段,試圖把夜貓型矯正成早鳥型,不如把上課時間推遲到10點開始,更能讓成績有顯著提昇(4)。這個結論與前述「早睡早起吃早餐造就你光輝的未來」完全相反,卻值得讓人深思。

在自己的大腦黃金時段集中精神就可以

每每提起又會被壓下。環繞日光節約時間而引起的重複爭論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

通勤電車的擁擠程度、電力消耗等關於經濟面的問題往往最先被提起,其背後隱含「人只要努力就可以轉換成早睡早起的作息」這類陳固的思想。

導入日光節約時間時,工作效率不但不會因為提早開始而提高,甚至有研究指出,反而造成身心負擔,導致交通事故或是心肌梗塞的風險增加(5)。

由於無法忽視日光節約時間對健康的傷害,俄國已廢除日光節約時間制度。法國、德國、瑞典等國也明確指出日光節約時間的弊端,卻礙於歐盟(EU)的組織規範,無法在國內推動廢止。

綜合上述,所謂「成功的商務人士,是能夠提高工作效率的早鳥型」的說法,只是少部分生理時鐘周期較短,自然能夠做到早鳥型的人。如果我們不是那些少數的幸運兒,就沒有必要勉強自己。

就算執行「個人日光節約時間」將生理時鐘成功往前調節1、2小時,早起伴隨的倦怠感也不太可能會消失。如果在放假前鬆懈而熬夜的話,很容易就回到原本的循環中。

工作方法有千千萬萬種,我們沒有必要迎合社會上的一般作法,找到適合自己的最重要。早上狀態相對較差時,就選擇一些日常單調的工作度過;當進入大腦的黃金時段,就安排處理需要集中精神或深思熟慮的工作即可。

盡管如此還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從一早開始就精神奕奕工作」的人應該要怎麼辦呢?事實上,根據身為典型夜貓族群的筆者自身經驗,推薦起床後可以簡單的進行15~20分鐘的輕度運動。稍微流汗之後沖個澡,能夠快速讓大腦清醒,也有助於改善白天的困倦感,甚至讓一天感覺更長,在此推薦給大家嘗試。

【參考文獻】

(1) Volmer C et al. Morningness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gradings and higher attention in clas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3;27:167‒173.

(2) Wolfson A.R et al. Sleep schedules and daytime functioning in adolescents. Child Dev. 1998;69:875-887

(3)和田快等人.2012. 「早寝、早起き、朝ごはん」による競技パフォーマンスへの効果,日本睡眠學會第37回定期學術大會(2012年6月28-30日, PACIFICO橫濱)

(4) Paul Kelley, et al. Is 8:30 a.m. Still Too Early to Start School? A 10:00 a.m. School Start Time Improves Health and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Aged 13-16 Front Hum Neurosci. 2017;11:588.

(5)「サマータイム-健康に与える影響-」日本睡眠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