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已令人不知所措的“密集接触”
让我们从典型事例来看,假设今天你很不幸的发现自己身体不舒服。联络医疗机关之后,花费了一些时间等待终于得到诊疗,非常遗憾的出现了“阳性”的结果。那么跟你同住的家人,原则上来说都会被指定为“密集接触者”。
首先,你自己本身会被迫与家人分开住进“隔离饭店”当中,被认定为密集接触者的家人们不得不在社会异样的眼光下度过接下来的2周。
在这里,有一点奇怪的是,你自己本身在症状出现10天之后,如果症状改善的话,“不需要再次筛检”就可以回复到正常的生活。
为什么?这是为了避免医疗机关爆满。如果轻易的实施再次筛检,结果又是阳性的话,隔离设施就会人满为患。
这种多此一举的再次筛检是没必要的,快点将人引导至出口,让他回到社会去参加GOTO活动吧!
虽然时间限制为10天,但是即便本人回归社会,他被认定为密集接触者的家人们,就算健康状态一切正常也必须被隔离满14天,造成此种反转现象。政府对这似乎会引来人们吐槽的状况,也还是有一套借口。
“症状出现”之后的天数才是问题所在,最先产生症状的你就算在10天后康复,在10天前的时间点“没有症状出现”的家人们,在这10天过后可能还是有一定危险性。所以,作为防疫措施,隔离期才会设定为14天。
>>
假设,爸爸“出现症状”家人们作为“密集接触者”受到隔离,孩子们无法去上学、妈妈自然也无法去上班,甚至连自由出门购买日常生活所需物品也做不到。
只要有一个人出现症状,同居的家人无论是4人还是5人都不得不遭到隔离。
如果是自己在家开店,孩子从学校将病毒带回家,在之后的两个礼拜,店铺停止营业、兄弟姐妹们无法去上学、父母也无法工作,整个家庭陷入“停止运转”的状态。
若是变成这样的话就会非常麻烦,官僚与政客们会先下手为强,将方向引导到他们期望的结果,而在此种思维下就会产生酌情处理的“后真相”。
朝令夕改的“密集接触”
一旦被认定为“密集接触者”,之后就会有许多麻烦。
所以对“密集接触者”的定义就被不断的修正,极力的往“不算密集接触吧”的数字去调整,将各种数字减少,开始出现“后真相”的现象。
酌情处理的原点为4月22日国立传染病研究所公布的“密集接触者”定义修正
(https://www.niid.go.jp/niid/ja/diseases/ka/corona-virus/2019-ncov/2484-idsc/9582-2019-ncov-02-qa.html)
首先,将过去“2公尺距离以内的接触”视为密集的严格定义放宽为“2公尺距离以内而且超过15分钟以上的接触”。
也就是说,过去在1公尺距离内同桌吃饭的人将被视为密集接触者,不过在规定“修正”之后,短暂接吻的人因为“不满15分钟所以没有问题”,将不会被列入密集接触者范围,计算方式180度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