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從2000年開始,對IT企業的投資有著顯著增加。這是因為外包與雲端化不斷發展,使得一般事業體不自行開發系統,而是使用IT企業所擁有的系統來提供服務,這一舉動更加速資金流入IT企業的趨勢。服務產業對IT投資的增加,可以說是Amazon與沃爾瑪這類零售商與餐飲服務業相繼導入IT的結果。
另一方面,來看看日本不同產業對IT的投資情形。從90年代開始到現在,投資比率在各產業當中的佔比,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任何變化。製造業與服務業只維持著同樣水平的投資,但對IT企業的投資比重因為沒有增加,可以想見雲端化也停滯不前。致此,我們可以明確的發現,日本沒有任何對前景的思考,只是單純採取承襲上一年度預算的方式,當然也就無法將IT產業培養成經濟成長的動力引擎。
與過去的其他技術不同,IT技術與組織文化有著密切的關連性。當導入IT技術時,業務也會更加有效率,組織將會往扁平化的方向發展。反過來說,對扁平化發展帶有抗拒心態的組織,對IT技術的導入會有排斥的傾向。
日本好不容易導入IT技術,卻無法改善過去的業務流程。企業在充斥著低效率的狀態下導入IT技術的例子不斷出現,並沒有因為導入IT技術而實現產能提高的目的。這就失去了導入IT的意義,從經濟整體來看,也就無法對這種投資寄予任何成長的期待。
在日本,無論是什麼都很貴
討厭改變的組織與社會風潮,阻礙了IT技術的引進,而此結構很有可能從最開始就影響日本,繼而推遲整個國家對IT技術的導入。
當美國將網際網路商業化時,日本企業也立即做出反應,兩個國家之間,在此種變化剛開始出現時並沒有相差太多。然而,美國在90年代前期一口氣推行網路普及化,日本卻在90年代後期才認真要普及網路。由於對IT的導入也跟電腦一樣需要基礎建設,日本在80年代時與美國相同,對電腦產業的態度相當積極(當時主要是對尖端科技抱有極大興趣的個體),然而當電腦真正在全世界普及的90年代以後,日本的態度反而見趨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