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当中,被害女童满身是血的被送到医院的镜头、脸部狰狞的缝合伤口(当然是特殊化妆)、天真烂漫的表情等,连笔者在观看时,也受到那些画面与声音的影响而情绪激动。

而这些画面,与“赵斗淳刑满释放”的新闻画面交互剪辑,大量在网路上传播。

放任这些影片不断的在网路上到处流窜,观众自然就会产生反感的情绪,转而将愤怒集中在凶手身上,可以预料这势必将会引发“杀了这家伙”,此类私刑正义的骚乱。

这是一种“宣传手法”,亦即以煽动、鼓噪为目的,这与过去的新左翼不断散布传单的行为,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介于编造剧情与写实记录之间

笔者在过去曾经负责参与过某个电视节目(基本上是一个“没有节目名称”的古典音乐节目)的制作,所以能够以自己当时的经验来评论上述状况。

之前提到的“字幕标注”,就是在画面标上“此影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中的“改编”部分,若是用比较极端的说法,其实就是“创作”了。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大部分的观众以为是真实画面的部分,却以“电影画面”去替代,让观众的潜意识受到刺激,在理性恢复之前激发感性的一面,让情感引导人们做出后续的反射动作。

此现象与笔者从《再会了,silent navy》(2005-2006)一书中,一贯强调的基本概念能够互相连结。

在日本,若是有将电影混剪真实报导的情况出现,就会被视为具有“置入性”,而受到新闻道德上的质疑,进而影响赞助商的赞助意愿,对节目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过去,日本也曾经出现“观光客破坏珊瑚礁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事件,然而却被发现日本记者也曾经参与在珊瑚礁上涂鸦。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笔者对当时受到处罚的新闻媒体,还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