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被稱為新創公司的軟體銀行、優衣庫等企業,現在都成為具有份量的老牌公司。但是優衣庫在2000年將事業擴大之後,除了一部分的手機遊戲公司之外,肩負創新商品與服務的日本企業幾乎沒有出現。

以中國為例,在電動汽車產業中有2014年設立的上海蔚來汽車(NIO)、直播動畫平台網站有2009年設立的嗶哩嗶哩(bilibili)等,這些相對來說較年輕的企業引領著中國市場。無人機領域的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DJI)更是在2005年設立之後,在中國國內與世界市場中皆擁有最高的市佔率。

類似於這些設立不滿20年,就在各個業界大放異彩的新創公司,這幾年在日本的數量是遠遠不足的。

如前述,從過去的歷史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比起老牌企業,肩負推動創新商品與服務的經常是新創公司。反過來說,也許近年來日本社會停滯不前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新創企業來帶動產業成長。

「殭屍企業」是阻礙成長的要因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影響日本新創公司的產生呢?從結論來說,筆者認為問題出在政府的振興政策上。

一般來說日本的新創企業振興政策,傾向與「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綁在一起。而在政府的中小企業發展政策中,扶植對象不只有具備未來成長潛力領域的新興企業,也包含了已經迎來產業飽和,今後無可避免開始走下坡的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