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甚者,可能出現「自由自在」的曲解或「現場判斷」。

「有沒有帶口罩」、「談話內容」、「有沒有大聲說話?」等,其他像類似這種由於無法得知細節而不能做出判斷為理由,導致「最後都交給保健所來判斷」這種漏洞百出的制度。

事態演變至此,已無力回天。

「未戴口罩距離1公尺以內,在同一空間內超過15分鐘」的話,當然算是完全的密集接觸,但「距離1.5公尺以上吧?那就沒有問題囉」、「兩位都有戴口罩吧?OKOK」、「距離2公尺,而且是小聲交談的話,就當做你們沒有問題吧」

這將演變成都有藉口可以解釋的狀態,身為判斷基準的保健所能夠酌情處理,控制「密集接觸者」的數字。

在此一切醫學與科學的客觀基準不復存在,說是為了避免各地醫療系統崩壞、擔心對經濟產生影響、為了減少社會問題,卻讓整個狀況陷入一團混亂。

「這是與各地醫療實際情況相配合的……」等藉口,聽起來似乎也還算不錯。

但是,這實際上是為了迎合社會經濟,將本來應該具有客觀性的防疫科學定義大幅變更,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在這個狀況下,終於出現了從結論導向而推出的GOTO政策,將日本全國的人民、事物、金錢捲入,「GOTO EAT」更讓人們脫下口罩、營造出對病毒友好的環境,致力於為疫情擴大做出貢獻。

若要直言不諱的話,這就是「我們國家(日本)」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