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5年前造访了此地。这个过去的贫村是国家主席被下放之地,后来发展成观光景点,想要进村还必须购票。搭上电动车沿着峡谷间的小路攀登,笔者被带至一个小村落。

穿过连接峡谷的桥梁,出现写着“梁家河村史馆”看板的瓦房。与其说它是一个历史馆,不如说是充满习近平个人色彩的纪念馆。习近平是梁家河村的英雄,如果没有他就无法阐述这个村庄的发展史。墙上装饰着一个青年正在整治逢雨必淹的河谷灌溉工程照片。习近平的个人崇拜已经开始,共产党员甚至在此地举办研讨会,学习所谓的“梁家河精神”。

透过下放更加坚定了毛泽东思想

从史馆走到山谷的岩壁边,有三座习近平曾经居住过的窑洞。内部是宽约2公尺、深约10公尺的单间,天花板呈现拱型。从门口进入后土炕延着右手边的墙壁展开,在尽头处连接着做饭用的炉灶。同住之人排成一列睡在炕上,冬天时炉灶的热气聚集在炕下,非常温暖。据说在这个狭窄的空间,习近平最多曾与6位像他一样的下放青年同寝过。

习近平度过青年时代的陕西省地方村落。后面岩壁上并排的三座洞穴的右边那个就是习近平曾经居住过的窑洞。设于2012年10月(写真:AP/アフロ)

现在的窑洞是经过整理的展示空间,模拟情境用的棉被整齐的堆叠在炕上。但根据习近平当时的书信,他们是睡在用稻草铺垫的床上,时常苦于跳蚤的骚扰。当然,没有水也没有电,到了夜晚一片漆黑。没有推车,当然也就没有铺装道路。每天从早到晚进行肉体劳动,被灌输毛泽东提倡的毛主义,这就是下放的目的。

下放时代的青年习近平所居住的窑洞内部,笔者造访时已是被观光化的2015年。(筆者撮影)

在这样的环境下,习近平梦想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或者,逃脱这个狭窄洞穴的集体生活,已经成了他首要的梦想。若形容他陷入一个不允许对未来有梦想、几近绝望的境地,一点也不夸张。

下放时期的习近平(左二,笔者摄于梁家河村史馆)

此时浮现童年时接触到的另一个世界,就像幻境一般。他所在的现实并非如此,如何从当下的困境脱出才是真正的现实。十几岁的习近平,正在将过去的自己破坏并重建。他清楚知道将他逼到绝境的是毛泽东,但这正是毛泽东力量的展现,一切的反抗都是徒劳。毛泽东的形象从导致父亲下台的仇敌,转变为理想的象征。此即所谓精神上的阉割。我们不难想像,青春时期的习近平是自卑的。

下放时代,正在劳动的习近平(笔者摄于梁家河村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