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任危險的獅子、老虎在城市中自在遊走,我們就不能安心的過日子。將猛獸抓捕起來,送到動物園管理,人們就可以放心。這就是「戰勝威脅」的狀態。

但我們不能說,非洲熱帶草原與印度竹林深處就不存在猛獸。

同樣道理,就算人類這次能夠戰勝新冠病毒,在中國內陸洞窟中的蝙蝠體內,依然有其他種類的冠狀病毒潛伏,這是無庸置疑的。

當這些病毒呈現「被圍堵」的狀態,代表人類沒有迫切的危險。

但由於地球環境變遷、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等現象持續發生,深山中的動物為了獲取食物被迫進入人類的生活範圍,導致蝙蝠傳染疾病給豬等家畜,進而傳染給人類,第二類、第三類冠狀病毒對人類造成的危險性也將攀升。

國際上以「SCOND COVID」相稱,此類病原體在接下來的10年內,極有可能還會襲擊人類1~2次。

回顧過去有助於展望未來。

進入21世紀的20年間, SARS、禽流感、MARS、伊波拉病毒、茲卡病毒(Zika virus)等,人類不斷地受到病毒侵襲。顯而易見的,新病原體對人類展開一波又一波的攻擊。

「後疫情時代」不單純以「戰勝這次病毒」為目的,而是建立起「面對冠狀病毒病原體能夠承受打擊的人類社會」為目標。

國際社會智囊團之間的共識:世界必須了解,我們需要的不是一次性的抗疫方法,而是在往後10年,建立起展望未來的對策。

2015年,國聯對未來的15年,也就是到2030年為止,列出人類必須克服的17個目標,從2016年開始堆動「SDGs」。2020年雖尚未到達轉折點,但世界已經在討論將「克服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新增到永續發展目標中。

並非「集團感染對策」而是「收斂半徑」

放眼全球,都沒有看到與日本類似的抗疫對策。

「三密」這個名詞,也不存在於日本以外的國家。(譯註:三密指避開「密閉」、「密集」、「密接」場合)

控制集團感染方法裡消除感染源的作法,只有在針對特定少數感染者時才能發揮效果。根據過去經驗,對付像是SARS跟MERS等帶有強烈毒性的傳染病確實特別有效。

但新冠病毒是弱毒性,無症狀感染者或是輕症患者容易成為集團感染「防堵圈」的漏網之魚,造成病毒在城市中擴散。

演變至此,光靠「集團感染對策」已不足以應對疫情蔓延。

光靠「集團感染對策」已不足以應對疫情蔓延。